浅析环境保护背景下公众心理困境及应付手段

点击数:922 | 发布时间:2025-08-07 | 来源:www.haaehr.com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7)11(b)-0161-02

    1 环境保护背景下公众心理特点剖析

    在环保问题日益紧急的今天,面对各种环境污染事件被连续的揭秘,“环保焦虑”也成为一个不可防止的公众心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公众心理特点有如下表现。

    1.1 公众环保的搭便车心理

    现在,在国内所进行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手段和政策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而且这一趋势正在渐渐加大。虽然,国内现在的环境政策和手段在改变公众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必不可少有哪些用途,但也在一定量上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环保依靠感”,公众会觉得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人。这种环保依靠感是公众环保机制最大的挑战,容易产生公众环保的“搭便车”行为,形成一种“个人付出可能没有收益,不付出可能有收益”的投机心理。而且,伴随政府环保投入的增多,公众环保搭便车现象也会愈加多,搭便车心理也就越?碓角俊?

    1.2 公共资源的利益驱动心理

    环境资源具备公共性,是要紧的公共品,公共品具备非角逐性与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点。面对公共品几乎每人都有要赶在别的人之前尽量多地从公共品中得到更多利益的强烈冲动。消费中的非角逐性总是会导致生态环境这一公共资源的过度用。同时,因为生态环境有关的资源没确定产权,在利益驱动下,致使环境资源或公共资源的很多浪费与滥用的现象数见不鲜。

    1.3 公众的本钱外溢心理

    环境保护过程中“本钱外溢”心理是常见存在。所谓本钱外溢是指某个人或组织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在牟取自己利益的同时对社会和别人导致了负面影响,但这一过程中所导致的损失并没计入我们的本钱中,因此也就不会干扰自己的利益。当一个人的行为对环境导致了风险,但他却不需要对我们的这一行为负责时,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负担,最后需要全社会来为他们导致的环境破坏埋单。所以,在公共资源利益驱动心理和搭便车心理的一同用途下,对于大部分的社会人来讲,极少主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或者污染治理。

    2 环境保护下公众心理困境问题应付手段

    对公众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困境进行干涉,其实质就是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新打造社会信赖的过程。

    2.1 运用政治方法构建社会信赖

    政府要拟定一套集惩治和勉励于一体、上下衔接与交流顺畅的环保机制。用严格的法律方法来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各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要着重落实污染防治手段,严格根据需要不断强化环保内控管理,加大企业内部环保各项规范和文件的实行与标准化,健全各项环保机制。

    现在,国内公众环保陷入了“囚徒困境”中。要突破这一困境,就需要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而绝不是把生态环保这顶“大帽子”完全扣给政府机构。要了解社会大众也是健康生活环境的要紧守卫者和受益者,因此要积极鼓励全民参与各项环境保护活动和决策,鼓励公众借助各项政治法律方法来监督环境保护的推行,在政府和社会大众之前打造起相互信赖的桥梁。

    2.2 运用经济方法构建社会信赖

    政府、金融机构等有关组织要通过税收、财政和信贷等经济方法来协调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污染者与受污染者的关系,贯彻落实“哪个污染,哪个治理”的理念,从而推进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符合国家环保与生态平衡的需要的进程。运用经济方法对环境推行保护管理,可以使用以下办法: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排污超量罚款,对实行废弃物综合借助进行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置设施的财政补贴等。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贷方法对环境保护有关的产业进行倾斜,运用经济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构建社会信赖。比如,用经济方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了降低全球温室气体,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在1992年5月9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 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该协议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简称碳买卖,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产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这是典型的借助经济方法监控生态环境的例子。

    2.3 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

    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愈加丰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认识途径也愈加多。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打造好的信息传递途径就变得非常重要。第一,要依据国内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培养专业的监测职员,看重环境监测的水平,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准时性。第二,大众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要帮助公众知道国内的环保政策和规范,知道环保现在的真实状况和面对的困难,做到信息公开。同时,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环境保护形势下信息传播的新变化新趋势,不视而不见、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学会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如此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需要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

    2.4 加大环保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环保宣传和教育方面,要借助各种媒介传播方法,通过会议、刊物和常识竞赛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及有关常识,在公众场所树立起每人环保的环境与理念,让大伙了解环境保护和个生活活密切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要紧部分。同时,要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大家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拓展提供人才支撑。

    3 结语

    环境是全社会的共有资源,环境问题关系每一个人的健康和进步,环境恶化对公众的生活导致一系列的巨大负面影响,容易带来社会风险和动荡,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现阶段,仅仅依赖传统的政府治理已远不可以应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挑战。但,通过对环境保护背景下公众心理特点进行剖析发现,假如将环境保护的具体状况跟公众做出明确的讲解及充分的信息交流后,进行信赖构建,则公众对环境问题还是相对很容易同意的。反之,若公众对环境污染与污染缘由毫不知情,将会引起公众不满,情节紧急还会导致公众愤怒,增加社会不稳定原因。同时,在信息传播渠道愈加丰富的当下,作为传播工具的媒体若不可以接收到准确充足的信息,则比较容易致使信息扭曲和主观倾向,导致恐慌和群体事件的发生。因此,积极调动与引导广泛的群众力量进行环保是很必要的,只有大家自发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并参与环境决策,学会准确全方位的环保信息,才能有效地改变大家的生活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