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兰(1981―)女,云南西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李 伟(1964―)男,河北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主任,进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民族旅游等研究。
自然基金项目《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及其扰动机理研究――以云南旅游地为例》(项目编号:41061012)阶段性成就。
怎么样将旅游这一学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合适旅游业市场需要的人才?这是国内开设旅游专业教育的所有高校都在进行探讨的要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为例,对旅游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考虑。
1.云南高校旅游教育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A.云南高校旅游教育专业的近况剖析
a.开办旅游专业的情况
云南本科院校中开设有关旅游专业的学校有8所,包含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昆明学院、大理学院和玉溪师范学院。各院校的旅游专业都是依托于其他学科,形成了二级分科或者三级分科,但也各具特点。
b.专业设置、培养目的和学制情况
在云南的8所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如云南大学的旅游专业是工商管理专业下的分支专业,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是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开设的特点专业。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主要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本学位下设有有两方向:旅游与休闲管理和旅游经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分两个方向:旅游教育(师范类)和旅游策划与规划(非师范类)]四个方向。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追踪国内外旅游研究动态与应用前沿,以云南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强省为依托,充分应用多学科综合集成办法和现代科技对各具特点的旅游地规划、经济管理、可持续进步、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等进行研究,努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地区规划、旅游规划等学科理论、办法和技能等,能在旅游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从事旅游管理、旅游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坚实的旅游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旅游教育、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中等旅游学校、旅游职业学校从事旅游教学、旅游教育研究及有关教育管理工作;可在旅游管理部门从事旅游规划、旅游信息管理软件技术、旅游管理等工作。可在旅游社、景区、旅游公司等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导游、市场推广与旅游项目创意与宣传等工作;可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社区等从事休闲管理工作。
各高校本科学制均为四年,专科一般三年,研究生学制三年。本科生、硕士生毕业时符合条件者分别授与管理学学士、硕士学位。
c.课程设置情况
1997年,国家教委将旅游学科归是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纵览我省高校的旅游专业,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旅游专业目录开设课程。如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含:
主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旅游地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等基本理论类课程;大学英语、英语听说、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管理软件等语言类与信息类课程;并拓展系统的旅游区(点)、旅游企业、休闲企业实习实践活动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质工作能力。
旅游教育方向主要课程:旅游美学、旅游策划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电商及旅游社、酒店、客房及餐饮服务等经营与管理类课程外,尚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件制作与教学实习等。
休闲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旅游广告策划、休闲管理、休闲设计、休闲资源开发与规划、休闲产业市场推广、主题公园规划与设计、旅游电商等课程。
虽然全国旅游教育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人才的输出数目和输出水平却让人担心。
B.云南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a.实践目的不够明确
学生们在没充分知道专业状况,了解专业方向之前,学习无目的,实践无方向,这直接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实践能力差,同时也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专业失去兴趣。另外,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有些学生本身对实践课程不有兴趣,只求在理论课程上获得高分,如此即便学校设置了实践课程,他们也不会真的的融入实践。第二,在缺少专业老师指导的状况下,即便拓展了实践活动,学生们也会因没办法将理论与实质相结合而使实践盲目、低效。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没办法与市场相结合。
b.实践环节投入力度不够
从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直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常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实践培养的态度上,高校方面一般只不过迫于统一教学计划的重压,部分学校安排只有2~3个月的实习时间,甚至更短;各级旅游高等教育机构对实践课程的看重不够,没深刻认识到实践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没意识到实践环节对提升学生能力的实质用途。旅游实践的意识还不够深刻。另外旅游专业下每个方向在教育实习中内容一样,并未按所学的方向进行合理安排[1]。
据调查:国内所有些学校都需要需要实习,其中需要学生实习时间超越半年的院校比率为56.7%,3~6个月的院校比率为32.8%,3个月以内的为31.04%。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达到了旅游企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很多引入实践的做法在国内还并未成为主要的办法。这也是现在国内旅游专业教育的问题所在。
c.选修课时所占比率小
从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虽然课程的开设上具备特点,但无论是什么方向开设的基础理论课时在课程中的比率都非常大,而选修课所占的课时比率却极少。在研究生阶段,专业选修课更少,基本上到研二就是跟着导师做课题。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向海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吸取经验,譬如日本的立教大学,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或者来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要点来深入,总共有124学分,专业选修课专业选择科目30学分,占了总学分的24%①。
d.非智商原因的培养不足
旅游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的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质相结合的基础上,在看重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伴随就业观念、人才供需和企业用人的变化,职业道德和职业培养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给予高度的看重,应将学生的学习观转到“社会承认的是你能干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上来,旅游教育不只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存活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拥有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2.云南高校旅游专业的对策剖析
A.明确培养目的,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不是能适应旅游行业的进步,培养的学生是不是遭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决定着高校所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是不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云南本科院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来看,各具特点。但在培养目的上仍是较模糊,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合需脱节,并未适应旅游产业的进步。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旅游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己功能和特点、达成培养目的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设置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专业结构要与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相适应[2]。围绕培养目的,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状况编制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可考虑通过设置不同选修组课或设置不同档次课程进行组合等方法达到使同一专业有不同培养模式的目的[3]。
B.理论学习、实践环节并重从学生到老师,从基层到管理者,从学校到部门,都要看重旅游教育实践课程的拓展
从领导思想和老师态度上要进行根本的改变,颁布一系列的管理条文和教学规定来规范老师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意识。并配以科学的教学计划来贯彻推行,真的从思想和行动上来看重旅游实践教育,把它当作振兴旅游教育、振兴旅游业的大事来抓,为学生创造先进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
C.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
现代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愈加高。加之就业角逐的激烈,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结合学生兴趣,在课程上也要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4]。如云南师范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出四个方向,即旅游与休闲管理方向、旅游经济管理方向、旅游教育(师范类)方向和旅游策划与规划(非师范类)四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我们的兴趣进行选择,拓宽学生的专业常识面,增强学生的可持续进步后劲。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选修课的量,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这也是拓宽口径的一个方面。
D.突出特点,重视能力培养
旅游行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行业,对于从业职员有特殊的需要。在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中,第一要突源于己的特点,如旅游礼仪、旅游外语、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特点课程不可或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不断革新。第二,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止是专业技术能力,还包含学生的社会存活能力、学习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将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角逐实力[5]。
E.看重职业素质的教育
伴随旅游业的飞速进步,需要大量的旅游行业人才。但,在一些调查中,旅游企业在评价旅游人才时,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人才,对于其职业素养都不甚认可。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近况,就需要加大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一,可以开设职业道德、职业生涯或是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课程,让学生理性、全方位地看待旅游业。第二,教师要积极运用案例剖析、课堂讨论等方法,逐步打造起学生的专业感情,培养职业素养,奠定其将来事业有成的基石。
旅游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的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质相结合的基础上,在看重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5]。伴随就业观念、人才供需和企业用人的变化,职业道德和职业培养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给予高度的看重,应将学生的学习观转到“社会承认的是你能干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上来,旅游教育不只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存活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拥有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注 释
①王鹏飞,傅 桦.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以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为例.旅游学刊和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